6月25日,河源日报特别报道08版以《不负韶华恰致远 匠心筑梦向未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以己之能赋当地之需》为题报道我校服务河源属地,助力河源社会发展情况。现予全文转载。
梧桐山下,东江河畔,矗立着一所年轻的学校——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下称广师大)河源校区,创建短短数年,她便创造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广师大河源校区2022级体育与健康学院体教专业的常焕彬同学,摘得2023年、2024年中国大学生武术长短兵锦标赛冠军。
广师大河源校区2022级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的苏颂原同学,先后获得202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广东赛区一等奖、2024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二等奖。
在2021—2023年度河源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规划项目中,广师大依托河源研究院申报获批立项项目合计258项,占据了河源半壁江山。
今年6月16日,在2023—2024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男子校园组全国总决赛上,一路过关斩将的广师大与内蒙古大学上演了一场令人热血沸腾的巅峰对决。经过激烈交锋,最终在点球大战中,广师大以5比3击败对手,成功捧起冠军奖杯。
这是广师大首次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赛并获此殊荣。
……
更令人振奋的是,今年9月,该校将迎来河源史上第一批全日制培养研究生,填补了河源市无培养全日制研究生学校的空白,开启了学生可在河源本硕连读的时代。

1.顺应时代召唤
开启河源最高学府建设之路
广师大是全国首批8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之一,是华南地区唯一同时承担“三教”重任(民族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的省属综合性师范大学,是中国“双师型”工匠之师培养的南方高地。其前身是1957年经国务院批复成立的广东民族学院,1977年开始培养本科生,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于2018年更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高校,2021年获批广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高校。
办学60多年来,该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厚德博学、唯实求新”校训精神,服务产业,引领职教,努力构建“技术+师范”发展新格局,不断突出“民族性”“师范性”特色,强化“技术性”“数字化”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力培养高素质“工匠之师”和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奋力建成根植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一流技术师范大学。
该校坚持“一个创新、两个转化”的发展思路,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打造民族学、教育学、控制科学与工程3大学科高峰,工程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近三年,该校获国家级科研项目72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18项。
该校现有东校区、西校区、北校区、白云校区、河源校区5 个校区,占地面积 2500 余亩,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6万余人,开设有74个本科专业。作为同类型高校,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前茅,广师大其余四个校区均在省会城市广州。
为何会在河源建校区?
“时代的召唤,使命的驱使!”广师大河源校区相关负责人的回答简短有力。
早在2015年,苦于人才缺乏的河源市就开始谋划建立一所公办本科院校,恰逢广师大转型升级之时,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共建河源校区本科院校。在省委省政府、深圳市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2019年新校区动工开建,历经500多天,建成风景优美、现代智慧的大学校园,总占地面积1081亩。2020年10月,来自全国首批4000余名大一新生报到入学,广师大河源校区正式启用。
河源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无论是在脱贫攻坚时期,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阶段,均是广东的主战场之一,需要大批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广师大顺应时代召唤,以“服务国家战略,彰显高校担当”的魄力,毅然走进河源,成为河源市的第一所本科高等院校,开启了河源最高学府建设之路。
经过数年的发展,河源校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教学科研成果显著,与当地合作日益紧密。河源校区学生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151项,获得省级奖项645项。

2.发挥学校所能
全力破解河源高质量发展瓶颈
在2023年河源科技创新工作十件大事中,广师大与河源市科技局共建的“河源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之家”榜上有名。作为全省首个集农村科技特派员对接服务、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用农业科技科普及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河源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之家”破解“需求”与“服务”对接瓶颈障碍,引导技术、成果、人才等创新资源聚集“三农”,走出了一条具有河源特色的农村科技特派员管理新路。
创建“河源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之家”,只是广师大发挥学校所能,破解河源高质量发展瓶颈的一个缩影。据介绍,在河源校区创建之初,广师大就拟定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办校原则:“河源市所需,广师大所能。”开办以来,该校紧跟时代脉博,围绕河源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河源实现绿色崛起及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
发挥“技术+师范”特色,激发“精准帮扶”新活力,助力河源教育高质量发展。该校按照“1+2+N”帮扶模式,做好精准帮扶工作,三年累计投入帮扶专项经费1500余万元,培训100余名中小学校长,培训老师3000多人,累计培训38万学时;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训基地建设等办法,提升河源市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在广东省全口径全方位帮扶融入式粤东西北基础教育工作2022年度考核中,该校获评“优秀”。
突出自身的“技术性”优势,积极开创“科技赋能”新赛道,服务河源重点产业发展。作为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单位,该校积极开展校地产学研合作,实施产教融合,并针对河源市“1+3”产业行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属地重点产业发展,进一步激发“科技赋能”动力。近年来,该校为雅达电子、铭镭激光、霸王花集团等重点企业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引育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撑和创新动力;与相关部门共建了数字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市数字农旅与文创研发中心”等平台,促进基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该校蔡君教授团队与中兴通讯开展合作,依托“面向全场景差异化服务的5G核心网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研制的相关设备和系统已在5G领域推广应用,取得显著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还自主研发支撑“一个创新 两个转化”理念的知汇AI平台,实时挖掘企业潜在的技术需求,精准、智能对接企业与适宜的科研成果及科研人员,服务重点产业的技术发展,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推动河源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以及河源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擦亮“民族性”底色,开启“智囊服务”新模式,助力“百千万工程”。该校筑牢粤港澳大湾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百千万工程”等重大战略需求,开启了“智囊服务”新模式,与属地开展多领域深度合作,挖掘河源文化软实力,助力“百千万工程”。目前,该校有85名教授、博士被推荐至河源支持“百千万工程”院校联盟专家库;“河源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之家”已吸引近2000名农村科技特派员会聚河源,在基层一线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服务、成果推广等活动,农村科技特派员对接服务河源“三农”累计新增产值超8亿元;该校积极鼓励教师立足当地,研究河源发展策略,在2021—2023年度河源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规划项目中,广师大依托河源研究院申报获批立项项目合计258项,占据了河源半壁江山,产出了一批服务河源地方发展的高质量论文,为“百千万工程”提供了智力支撑。

3.高颜值深内涵
数字赋能一校五区资源共享
广师大河源校区地处东江河畔,博学大讲堂、厚德楼、唯实楼、求新楼,楼楼相连;学生宿舍楼、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荔园食堂,鳞次栉比;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室、实验室,科技感满满;图书馆与其他校区实现通借通还,图书电子数据库为全校共享。
广师大不仅有“颜值”,更有“内涵”,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便是最好的证明。该校现有正、副高职称教师55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40多人。该校不仅拥有双聘院士、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还有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及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教师。其中,河源校区有教职工434人,专任教师385人;正高职称48人,副高职称77人,博士177人。值得一提的是,河源校区师资团队资源与广州各校区实现共享。
河源校区招生、专业设置均纳入广师大统一规划管理。河源校区共规划在校生规模为12000人,现有在校生约7000人。生源以省内为主,面向湖南、江西、四川、新疆、西藏等20个省份招生。立足河源高新产业应用需求和师资短缺的现状,河源校区先后设立了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数字创意学院等4个全建制学院。未来,河源校区将布局更多符合河源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全建制学院。
一校五区跨两市,如何实现有效管理?广师大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信创数字化生态体系,助力学校“一盘棋”规划,全校资源共享,校区特色发展。目前,信创数字化生态体系实现了在“校园大脑”统领下的物联、网联、数联和云联,实现一校五区网络运维可视化,为人才培养、管理决策、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成果转化、简化师生办事流程等提供智力支撑。
“我们把学校办在河源,希望更多河源学子能了解广师大,报读广师大,成才在广师大,回报在家乡,共建美好家园。”广师大河源校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