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扎实推进河源市委、市政府关于“产业大会战”的战略部署,紧抓人工智能产业变革浪潮,加速河源市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河源“百千万工程”取得实效,推动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3月19日,由我校主办、河源市科学技术局支持的“万绿河源”人工智能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讲堂——数智驱动产业创新专场活动在河源举行。

河源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曹建忠、我校副校长苏晖、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兼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谢胜利、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李远清、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张海涛,以及来自河源市科技局、市直相关单位的负责人,河源各县(区)科技主管部门、产业园区的负责人,市企业代表、创新平台、协会代表,我校相关学院的领导及部分学生代表,河源市教育系统的部分教师代表,对人工智能领域感兴趣的社会大众共约200名,共同出席了此次活动。活动由我校副校长苏晖主持。


本次活动紧扣“数智驱动 产业创新”主题,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强大引擎,汇聚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学者、行业领袖和实践先锋,共同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脑机接口技术及具身智能等前沿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为河源市全面深入实施产业建设“大会战”战略,加速构建“1+3”产业集群布局,注入了强劲动力。
曹建忠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已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河源作为生态发展区,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应用,立足生态优势与产业基础,以“科技+生态”双轮驱动,打造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高地,并提出了聚焦产业需求,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借力政策东风,加速技术应用落地;厚植人才沃土,夯实发展根基的三点希望。
在接下来的学术报告环节,谢胜利以《从Deep Seek火爆全球看中国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千行百业》为题,系统阐释了中国AI技术的自主化突围及战略意义。他指出,中国正通过开源生态构建、算法优化与场景创新,打破国际技术垄断,推动人工智能从“高门槛”走向“普惠化”。其团队研发的智能诊疗系统在医疗领域实现高效落地,显著降低技术应用成本,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经验。

李远清聚焦《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应用及产业化》,聚焦医疗与康养领域,展示了多模态脑机接口技术的突破性应用。通过融合人脸识别、情绪分析等技术,团队开发的智能诊疗系统为意识障碍患者提供精准诊断支持,并在康复辅具研发中实现产业化突破,助力提升特殊群体生活质量。如针对意识障碍患者,其研发的多模态脑机接口系统通过人脸识别、数字识别与情绪分析技术,实现意识检测准确率提升,辅助临床诊断误诊率不断降低;开发的脑机AI鼠标、智能轮椅及环境控制系统,帮助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提升生活自主性,已在多家医院和养老机构应用。此外,团队基于脑机接口的正念冥想防晕车产品通过神经反馈干预,有效缓解大部分用户的晕车症状,获海外市场销量前列。李远清教授强调,脑机接口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未来将推动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的智能化升级。

张海涛以《具身智能初探》为题,深入解析人形机器人技术趋势与产业化前景。他指出,具身智能需“大脑-小脑-脑干”协同突破——大模型决策引擎实现复杂任务推理,仿生运动控制算法提升机器人动态平衡与灵巧操作能力,刚柔耦合机械肢设计突破传统驱动瓶颈。张海涛教授指出,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柔性化升级,其团队研发的智能集群系统已在重大工程中展现高效协同能力,为河源布局高端装备产业提供了重要参考。

除学术报告外,专家院士团队带队走进我校河源校区、部分企业调研交流。在我校河源校区调研期间,谢胜利为学校师生讲授了一场人工智能的精彩课程;李远清深入到学校实验室走访,与校内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师生工作和学习情况,并对实验室建设进行了技术指导。在精电(河源)显示技术有限公司调研期间,院士团队围绕“数智驱动 产业创新”主题,深入了解企业在显示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技术需求及智能化转型进展。双方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显示产业,提升其生产效率,并推动产业链发展,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助力河源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活动通过前沿技术研讨、产业实践对接和调研交流,为河源市的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撑。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河源可依托生态与政策优势,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聚焦智能医疗、绿色制造等领域,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创新场景。未来,河源将深化产学研协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生态屏障”向“数智高地”跨越,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崭新篇章。
作者: 何嘉仪 编辑: 闫瑾 审核: 韩柏光